Blogtrottr
【深夜特稿】馬志翔80本秘笈公開 《KANO》導戲拆招
Mar 24th 2014, 16:33
馬志翔作為1個新導演,電影處女作《KANO》毫無生澀感,甚至比台灣多數有經驗的導演手法還精準嫻熟,票房已達2.4億台幣。但他從未受過任何影像製作的專業訓練,大學讀的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園藝系。問他怎麼學習當導演?他沒什麼僥倖的訣竅,回答:「創作來自於經驗,沒經驗就得大量閱讀。」 「大量閱讀」這說法聽來太籠統了吧?他直接拍了幾張家中書架上的照片,傳給記者看,那些書名諸如《電影分鏡概論─從意念到影像》、《導演功課》、《演員自我修養》、《電影敘事影像美學》等等,數一數照片裡至少80本,原來如此,所謂的功夫是這樣累積來的。 其實他累積多年的優勢,還有13年的演員經驗,他說:「跟演員溝通方面我比較不擔心,我有十幾年演戲經驗,很容易站在演員的角度思考,引導演員到我想要的位置。」 所謂「溝通」,他的第一步是培養默契。在《KANO》片場有空檔,他會跟小球員們一起玩傳接球、一起加入惡整某人的畫臉遊戲,跟大夥吃便當聊天閒扯淡;電影上映後,球員們連日北中南跑宣傳,難得有1天放他們大假,小球員居然精力旺盛,打給馬志翔問說:「要不要來一起唱歌?」他叫他們好好放鬆,自己想再去跑映後活動。 能與演員打成一片,他也能拿捏保有導演該有的威嚴。飾演三壘手的謝竣倢說,大家其實很怕他生氣,印象最深是有次拍攝球隊練傳球的大景,很多人心不在焉,頻突槌掉球,馬志翔氣到大吼,踢飛垃圾桶,全場頓時鴉雀無聲。演員們最近陸續開了臉書專頁,演「大江」的鄭秉宏有次玩開了,貼出露屁股的玩鬧照,工作人員覺得不妥叫他撤掉,他才警覺玩過頭,因為擔心可能被馬志翔臭罵,驚慌失措先哭了。 拍攝前,馬志翔和演員長期相處,讓彼此在同個頻率裡。他認為「相同頻率」勝過所謂「演技」,他說:「常有人說『演得好』或『演不好』,但怎樣叫做好?演員幾秒後該回頭、該做反應?如果剛好跟導演當下心裡想得一樣,導演會覺得『好』;但如果節拍不一樣,也不代表演不好,是頻率的問題。」 每場戲,他先跟演員講故事。這點他確實在行,講起故事很有「電影感」,生動到連小學生都能被牽引,於是容易產生畫面。馬志翔對他們說過:「因為你們是素人,沒有人認識你,觀眾更容易接受你們就是那角色。」遇上難度較高的表演,他會跳出來做1遍,讓演員試著模仿。 但他盡量不刻意改變他們的詮釋,而是捕捉他們本有的自然特質,這般調教素人演員的功力,早在他獲金鐘獎的迷你劇集裡就已展露,像是《說好不准哭》裡那對布農族小兄弟,以及《十歲笛娜的願望》裡的10歲小女孩。 他擅長以節制的手法呈現情緒張力,而且通常不會太老套。你也許看過許多中、外運動電影,很多導演喜歡在比賽進行時,為了加強情緒,可是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,於是將電影前段播過的訓練畫面,以回憶的方式或黑白或慢動作不斷插入;又或者,哪個隊員的爸爸起初極力反對,最後突然大逆轉決定支持孩子,親自到場含淚觀賽,這些老調牙的狗血橋段,《KANO》裡通通沒有。 1個月前,《KANO》尚未問世,有人還納悶他能否駕馭這3億台幣龐大資金的電影,畢竟在此之前,他只執導過迷你劇集;電影上映後,他未因身為新導演而得到較寬容的檢視,反而受到等同於魏德聖級別的評判標準。 他說:「好或壞的評論都是繼續前進的養分。說故事的方法有很多,也沒有絕對的對錯,我認為是個人喜好。每次拍片都是1種學習,拍《KANO》的過程也不例外。」所幸,他得到的多數是肯定的掌聲;批評聲音裡,他比較納悶的是關於「媚日」?如果有注意他一路以來的導演作品,他最「獻媚」的對象其實都是台灣原住民。(張哲鳴/台北報導) 想看更多有趣的娛樂八卦,請上「蘋果娛樂新聞」粉絲團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ppleEnew
馬志翔(前左)和監製魏德聖(前右)率領一批年輕球員。資料照片
【蘋論陣線】: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
onlineopinions@appledaily.com.tw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inswdemwp1
2016[美食] 韓國超熱門零食[問題] 韓國旅遊必買清單&求推薦[遊記] 韓國必逛必買的東西跟店家[遊記] 韓國自助行,超市零食採買分享-
inswdemwp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(0) 人氣( )